冬冬的43天,演绎生命奇迹!
医生不是神仙,无法起死回生。
但医学是科学,常能创造奇迹。
从毫无知觉ICU里躺,到胡言乱语半边瘫,再到自如行动,顺畅交流,这是49岁的林城人冬冬在43天里经历的生命奇迹。
4月6日,突如其来的一场车祸打破了冬冬一家平静的生活。当天,冬冬骑车带着妻子出门,就在离村口不远的岔路口,与一辆轿车相撞。相比于妻子只是受了外伤,冬冬的伤势严重得多。“他昏迷了十多分钟,醒来后不记得发生什么,我当时就担心伤到脑子。”当晚7点35分,妻子和冬冬一起,被120就近送到长兴县中医院急诊科。
对于像冬冬这样的车祸创伤病人,长兴县中医院建立了一整套完备的抢救流程,创伤中心第一时间启动了救治程序,组织多学科团队会诊。经综合评估,在没有手术指征的前提下,鉴于冬冬病情的严重和不稳定性,入院后从急诊转入ICU。当晚神经外科值班的罗志刚副主任医师、ICU值班的陈威副主任医师和ICU的值班护士都格外用心,时刻关注着冬冬的病情变化。
当晚冬冬病情变化迅速,复查头颅CT提示出血增多,达到手术指征后由神经外科主任张操魁、副主任卢勇以及罗志刚副主任医师组成的专家团队在手术室、麻醉科的保驾护航下,立即为其进行开颅颅内多发性血肿清除和去骨瓣减压手术。手术十分成功,将冬冬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。
据介绍,对颅脑损伤病人而言,手术时机的选择和对手术指征的把握至关重要。密切观察病情,准确判断手术时间是挽救病人生命,避免和减少手术创伤的关键所在。
手术之后的冬冬虽然生命体征尚平稳,但呼吸还得依靠气管插管呼吸机通气维持,在ICU里看到他病情危重,时刻保持克制的妻子还是忍不住哭了出来,她说:“不知道能不能醒过来,家人们都劝我做好最坏打算。”
颅脑外伤患者术后脑水肿高峰期时间较长,再出血风险高,可能出现创伤后脑梗塞,还需要预防肺部感染、静脉血栓、癫痫、应激性溃疡、高热、尿崩、电解质紊乱、肠道菌群失调等并发症,治疗过程困难重重,需要一关一关去闯。在此过程中,ICU、神经外科专家团队密切观察冬冬的病情变化,维持内环境稳定,及时调整治疗方案,加入醒脑通腑开窍类中药内服、穴位伏贴等中医特色疗法,ICU护理团队的精心护理,冬冬病情保持平稳。4月12日,冬冬自主呼吸稳定,顺利脱呼吸机、拔除气管插管管,又过了一关!
一个个难关的顺利闯过,让冬冬的家人看到了希望,但随之而来的是一个个新的问题。冬冬逐渐苏醒,4月16日转入普通病房,但他的精神状态时好时坏,不认识人,答非所问,时不时有躁动不安,这是大脑额颞叶损伤的典型症状。“手术清除血肿满意,显微技术的开展保证了术中不会造成新的脑损伤!病人的语言和肢体运动功能障碍后期应该可以逐步恢复。”神经外科团队对病人的恢复信心满满!结合冬冬自身身体素质,医生判断其预后效果良好,这也给冬冬的家人点燃了希望。
后续治疗中,医院针灸康复科戴慧峰主任团队及时介入,为冬冬进行针灸、按摩、理疗,并指导进行肢体功能康复锻炼,以及发音和语言功能康复训练。在各个专家团队的精心医治下,冬冬的失语和偏瘫症状在一天天减轻,病情在逐步好转。
没有变成植物人,没有偏瘫,没有出现智力及功能障碍,冬冬良好状态的背后,凝聚着医护团队夜以继日的辛勤付出。对此,医院创伤中心负责人,副院长周余人表示,首先得益于医院显微神经外科手术技术的开展,在开颅手术清除血肿和挫伤失活脑组织的同时,最大程度的保护了正常的脑组织避免造成二次损伤。手术前急诊、ICU等团队的及时处置,手术中手术室、麻醉科团队精准控制及配合,术后康复医学的介入助力,都为抢救的成功和顺利康复立下功劳。“可以很自豪的说,成功的创伤抢救病例背后,是多学科协作、紧密配合的功劳,为我们中医院创伤中心团队的救治能力感到骄傲。如果任何环节中存在任何短板,都不可能有这样完美的结果。”
截至目前,冬冬状态稳定,恢复良好,近期准备出院,将在3个月后接受颅骨缺损修补手术。“谢谢医生,等头上骨头补好了,我也就好了。”冬冬对未来充满期待。
张操魁:
副主任医师,临床医学硕士,从业近二十年来一直深耕于神经外科领域,曾在湘雅医院神经外科进修1年。擅长于重型颅脑损伤、各种脑出血、脑深部及颅底肿瘤、脑积水、神经重症、颅内感染性疾病的诊断、治疗。能熟练开展开颅血肿清除术(显微镜、内镜、微创碎吸术)、去骨瓣减压术、大脑凸面肿瘤切除术、脑室/腰大池腹腔分流术、颅骨修补术、三叉神经痛球囊压迫术、气管切开术、气管插管术、深静脉穿刺置管术、纤维支气管镜吸痰及肺部灌洗术等,对于诊治神经重症患者具有丰富的经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