小柴胡汤临床应用四例
小柴胡汤出自《伤寒论》,为东汉张仲景所创,距今已有近2000年历史。该方主治少阳病,后世方书归类于调和剂,扩大应用于临床多种疾病。笔者临床上使用该方亦常取得满意疗效。今介绍于下,候教方家。
一、治疗发热性疾病
小柴胡汤首见于《伤寒论·辨太阳病脉证并治》篇,第96条云:伤寒五六日,中风,往来寒热,胸胁苦满,嘿嘿不欲饮食,心烦喜呕,或胸中烦而不呕,或咳,或腹中痛,或胁下痞硬,或心下悸,小便不利,或不渴,身有微热,或咳者,小柴胡汤主之。其所主治的发热性疾病,以往来寒热为主要特点。寒在先,热在后,有别于麻黄桂枝剂的“发热恶寒,一日二三度发”。此证多见于春季,病人往往以发热为主诉,若不细问是否恶寒,及其寒热之先后顺序,则难以注意到有此现象,每每与先发热后恶寒者混同一治,取效则差。
如:冯某,女,33岁,2009年6月18日诊,诉三日前起形寒发热,寒则欲厚覆衣被,热则发揭衣被而欲饮冷。当地输液治疗三天未见减轻。来诊时适值晚班,遂书方与之:柴胡
二、治疗中耳炎
戚某,女,30岁,2008年8月13日诊,诉感冒后左耳闷鸣已近一周,无视物旋转,无恶心呕吐,经口服抗生素及外用滴耳剂未见好转。郑钦安《医理真传》有“疼痛在侧耳聋……”皆属少阳经证的论断,且足少阳胆经:“其支者:从耳后入耳中,出走耳前”,故处少阳主方小柴胡汤原方,不增减一味:柴胡
《伤寒论·少阳篇》有“少阳中风,两耳无所闻,目赤,胸中满而烦者,不可吐下,吐下则悸而惊”(264条)的条文,“两耳无所闻”,不亦即耳闷耳鸣之同类者也!伤寒书中,亦有杂病之方,谁谓古方今病不相能也!
三、治疗胆囊炎
胆囊炎为门诊常见病、多发病,以右上腹痛为主要的临床表现,甚者伴有呕吐、形寒身热等证。笔者在临床上用于多例病人,均收效明显。如:吴某,女,41岁,住小浦五庄村,主诉右上腹痛并有酸胀不适感近半月余,来我院B超检查示胆囊炎。当时笔者初次用纯中药诊治此类病人,心中无多大把握,故处方量仅为3贴。方药如下:柴胡
关于小柴胡汤的症状,仲景书中有胁下硬满,胸胁苦满,胸满胁痛等等描述,虽无胆囊炎之诊断,实已赅之矣!且我临床发现,若病人有此类症状,即使经B超检查并无胆囊之炎症在,用此方亦收良效。
四、治疗头痛头昏
患者周某,女,41岁,住北门。
头昏当为郁冒病也。《金匮要略·妇人产后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一》云:“产妇郁冒……小柴胡汤主之。”此人之头昏,虽非产妇郁冒,然其理如一。清·尤在泾《金匮要略心典》说:邪气不可不散,而正虚不可不顾,唯此法能解散客邪而和利阴阳耳”。小柴胡汤能扶正达邪,和利枢机,故能治疗郁冒之证,亦即本证之头昏得解的原理。
五、结语
小柴胡汤之应用历经2000年而不衰,历代医家均有所发展和创新,可见,中医是经得起重复的,是科学的。正是有中医药的保驾护航,中华民族才得以繁衍昌盛,生生不息。
《经方实验录》记载了曹颖甫和门人应用经方的心得体会。其内独少小柴胡汤的治验。细思其因,则如著者在论桂枝加龙骨牡蛎汤证时所言:“十余年中,治愈甚众,但以数见不鲜,未录方案,并姓名居址而忘之矣。”吾读此书,收益良多,愿我同道亦读之。
(内科门诊 李孝文)